清明将至
AI“复活”热度骤增
新颖的科技
在带给消费市场活力的同时
也引发了各种争论
那么
面对新的消费市场
现有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
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数字亲人”成热门生意
制作效果由价格高低决定
记者在多个电商、短视频平台输入“复活亲人”后看到,有大量商家在销售“复制数字人”的商品和服务。“复活数字人”的商品标价从几元、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据了解,价格的高低是由制作效果决定的。
“视频通话1分钟100元;照片开口讲话,普通话基础套餐150元1分钟,方言398元1分钟......实现交互式谈话价格面议。若达到95%的相似度,价格在2万元至8万元不等。”
淘宝平台一位商家向记者表示,提供的个人资料越详细,做出来的数字人相似度越高。照片说话只需要提供亲人照片和平时说话录音20至60秒。如果想要实现实时交互,还需要提供亲人录音1至5分钟。消费者还需要填写表格,描述亲人的生平经历、生活习惯以及与亲人间的故事等。
另一商家客服人员表示,已助力数百家庭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重聚,“数字亲人”可还原内容包括外貌、声音、性格。
现如今的技术
真能将数字人与真人做到
相似度90%以上吗?
据北京云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欧颜靖介绍,从目前的技术看,数字人做到外表、声音的相似是比较容易的,但若要做到肢体动作、思维方式相似就很难了。想要做到真正相似,则需要长时间的实时记录数据。
消费者对AI“复活”
安全性表示担忧
规定频出却鲜有人了解
针对亲人可以被有限度地“复活”
有消费者感到兴奋不已
也有消费者表示担忧

采访中,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
“将这种技术变成一门生意,会不会引发信息被滥用,导致诈骗等问题?对于新的事物、新的商品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管理?”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十六条明确:
“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使用其服务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应当采取技术措施添加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标识,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保存日志信息”
第十七条规定:
“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提供以下深度合成服务,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应当在生成或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记者查看了大量商家销售的“复活数字人”样片,发现没有一家商家在信息内容上进行标注。一网店商家对记者说:“不知道有需要在合成数字人上面进行标注的规定。目前消费者购买的数字人均在百元以下,很多都是软件合成且多数为免费试用,但消费者对此类软件了解不足,我们就是赚个信息差,从中获利。另外,几万元的数字人则需要找专门的科技公司才能制作,不过也没听说要打上什么标识。”
近年来,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定频频出台,在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记者调查发现,了解这些规定的人并不多。
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九条规定:
“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其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以下称使用者)签订服务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购买“复活数字人”商品的消费者大多没有与商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一位北京消费者对记者说:
“我购买了‘复活数字人’的服务,并按照商家要求将照片、语音等发送到对方提供的邮箱地址,备注说明制作要求就可以了。付款是在平台上完成的,没有签订什么协议,信息保护等也没有提及。”
AI“复活”应受法律约束
消费者要注意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
使用逝去亲人的个人信息
生成数字人的行为合法吗?
在生成、交易、使用的过程中
哪些权益可能被侵害?
又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消费者?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吕来明教授向记者表示,死者不是法律主体,不存在权利。但是按照民法典的规定,死者的名誉、隐私、肖像等受到侵害的,其近亲属可以主张权利,实际上维护的是死者近亲属的一种合法权益。因此,死者的肖像隐私也受到保护。
死者近亲属有使用、查询、复制、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权利,但是必须是为了合法正当的目的。所以近亲属为了纪念、怀念逝者,利用其声音、肖像等,委托AI技术服务提供者合成AI的图像,在法律上并不禁止。但是AI技术服务提供者提供深度合成技术服务时,应该遵守深度合成技术服务的相关规定,要取得死者近亲属的民事的单独的同意,并且进行明确的标识,必要时事先还要进行安全评估。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范围上,原则上限于纪念、怀念这种私人活动的场合。而不易放大到用于其他目的或场合,对他人情绪产生不利影响。
江歌妈妈发文痛斥AI“复活”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继来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俊宏在指出,在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技术提供的服务时,消费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服务质量和价格;如何维权。
👉关于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胡俊宏表示,消费者需要谨慎选择服务提供者,确保制作方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政策和数据保护措施。最好能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界定关于数据隐私、服务效果等方面的条款,避免在后续使用中产生纠纷。
👉关于服务质量和价格问题,胡俊宏指出,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应比较不同提供商的服务质量、价格、信誉等因素,最好能明确要求服务提供者提供相关证明和技术规范,避免被一些低价或夸大宣传的服务所误导。
👉如何维权?如果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服务提供者存在欺诈行为或未能履行保护个人信息等合同条款,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并寻求法律帮助。如果发现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AI“复活”视频行为,也可向平台等网络服务提供者举报,同时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另外,为了保护对死者肖像怀念、追思的精神利益,死者近亲属还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就他人侵权行为使其遭受的精神痛苦而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刘涛对记者说,数字人技术的发展对法律的挑战是巨大的。法律如何构建这类行为的边界、确定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
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武晓莉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