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人工智能(AI)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向终端设备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创达”)凭借其在智能操作系统领域的深厚积累,确立了以“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为双引擎的核心战略。本报告旨在深度剖析中科创达在AI时代扮演的关键角色、其核心技术与产品布局、生态系统构建、市场表现,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评估。研究发现,中科创达作为一家技术整合与平台赋能型企业,其核心价值在于连接上游芯片厂商与下游终端应用,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边缘AI、智能汽车、AI PC等高增长赛道中占据了有利的战略位置。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挑战,但其清晰的战略定位、广泛的生态合作以及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其在AI驱动的万物互联时代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AI浪潮下的战略定位:操作系统为基,AI为帆
中科创达并非一家纯粹的AI算法公司或芯片设计公司,其在AI时代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一名“开源领域的AI加速者” 。公司的核心战略是“操作系统(OS)+人工智能(AI)”双引擎驱动,致力于将AI技术深度融合于其擅长的操作系统底层,从而为千行百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动力。
其扮演的角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技术整合者与赋能者:中科创达的核心能力在于“串联”技术,即将上游芯片厂商(如高通、英伟达、华为海思等)的算力,与下游智能终端(汽车、手机、PC、物联网设备)的应用需求相结合,提供从底层驱动、操作系统、中间件到上层应用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 。这种定位使其成为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枢纽。
边缘智能的领航者:相较于云端AI,中科创达更聚焦于端侧智能(On-Device AI)和边缘AI(Edge AI) 。公司认为,随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低延迟等需求的日益增长,大量的AI计算将从云端下沉至边缘和终端设备。其全栈式边缘AI产品与平台正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 。
全场景AI的布局者:依托其技术底座,中科创达的业务全面拥抱AI,主要覆盖三大核心领域: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软件 。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将业务拓展至AI PC、AI手机、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旨在实现AI技术在所有智能终端场景的落地 。
2. 核心AI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矩阵
中科创达已构建起一个覆盖“端-边-云”的综合性AI技术与产品体系,展现出强大的全栈服务能力。
2.1 边缘计算与硬件协同优化
边缘AI是中科创达的战略重心。公司提供从硬件到软件的全栈AI产品与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软硬件协同优化能力。
边缘AI产品组合:公司推出了面向不同场景的边缘智能站(EBX系列),算力覆盖从1.7TOPS到85TOPS,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配套的边缘组件TurboXEdgeOS、RubikStudio云平台、AI开发环境Model Farm和物联网管理平台IoT Harbor,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边缘智能开发与管理生态 。
模型轻量化与优化技术:为了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高效运行AI模型,中科创达深入研究模型压缩技术,包括量化、模型蒸馏、算子加速等,以提升边缘AI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性能与效率 。公司还积极利用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如MobileNet、TinyML)为低功耗IoT设备赋能 。
跨平台硬件协同优化:中科创达并非芯片制造商,其技术优势体现在对多样化硬件平台的深度理解和优化能力上。公司解决方案强调对多种AI引擎(如高通、ARM、华为昇腾)和异构处理器(CPU、GPU、DSP、NPU)的广泛支持 。这种“芯片中立性”使其能够灵活地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软硬件协同方案,实现AI算法在不同硬件上的高效运行。
2.2 AI平台与魔方(Rubik)大模型
为降低AI开发门槛、加速应用落地,中科创达推出了自有的大模型系列及配套开发平台。
中科创达魔方(Rubik)大模型系列:这是一个面向多场景的大模型体系,不仅包含语言大模型(Rubik Language)和多模态大模型(Rubik Multi-Modal),更重要的是针对边缘和终端的轻量化模型(RUBIK Edge)以及机器人模型(Rubik Robot) 。这体现了公司将大模型能力向其优势领域(边缘、终端)延伸的战略意图。
一站式AI云平台Rubik Studio:该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模型优化、到设备管理和算法部署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其集成的低代码开发环境Model Farm,极大地降低了AI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时间成本 。
2.3 深度赋能的行业解决方案
中科创达将上述AI技术与平台能力,深度整合到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中,其中智能汽车、AI PC和智能制造是其发力的重点。
智能汽车:AI原生整车操作系统:公司发布了面向中央计算架构、深度融合AI大模型的整车操作系统“滴水OS”,旨在实现多域融合和算力的高效调度,支持自然语言交互等高级AI功能 。
全场景智能驾驶与座舱:在智能座舱领域,中科创达市场份额领先 。同时,公司提供从L3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到覆盖驾驶员监控(DMS)、电子后视镜(CMS)、全景环视(AVM)等在内的全场景视觉解决方案,已赋能上百款量产车型 。
2025年关键里程碑:根据规划,公司目标在2025年将智能汽车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50%,并计划推出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超级大脑”平台,同时推动搭载其智能驾驶平台的车型大规模量产 , Web Pge 172)。
AI PC:
中科创达定位为AIPC产业的全栈产品和技术提供商,提供从硬件开发板、参考设计、Windows系统调优适配,到端侧量化裁剪后的智能应用等完整解决方案 。其与微软、高通等产业巨头的紧密合作,使其在推动大模型在PC端侧落地的浪潮中占据了先机 。
智能制造与AI视觉:
公司提供工业视觉质检AI解决方案,已在液晶面板行业的缺陷检测等场景成功落地,帮助施耐德电气等客户实现降本增效 。其视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智慧零售、智慧城市等领域 。
3. 广泛而深入的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关系
中科创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构建的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公司作为平台型企业,其生存与发展和合作伙伴密不可分。
与芯片厂商的深度绑定:中科创达与全球主流芯片厂商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与 高通(Qualcomm) 的合作最为悠久和深入,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智能手机、汽车、物联网等领域协同创新,构筑了强大的“芯片+操作系统”技术壁垒 。此外,公司也是华为昇腾、 英伟达(NVIDIA) 、ARM、 英特尔(Intel) 、地平线等芯片巨头的重要合作伙伴,确保其解决方案能够适配最前沿的硬件平台 。
与云服务提供商的协同:公司与 亚马逊云科技(AWS) 等领先云厂商合作,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探索AI大模型在行业场景的工程化落地,实现了“边-云”协同 。
与终端及软件厂商的联合:在AIPC领域,中科创达与微软紧密合作;在端侧AI领域,与字节跳动共建实验室,推出轻量化AI Agent方案 。公司还与全球头部的PC厂商、汽车主机厂、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OPPO、VIVO)以及工业客户(如施耐德电气)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其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 。
4. 市场表现与财务状况分析(2022-2024)
4.1 整体财务表现
营收稳步增长,利润短期承压: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85亿元,同比增长2.72%,延续了增长态势 。然而,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为4.07亿元 。这主要归因于公司为把握AI发展机遇,持续加大了在端侧智能、整车操作系统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毛利率的阶段性下滑也对利润造成了影响 。
经营状况逐步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经营状况在2024年下半年呈现改善趋势,第四季度业绩环比显著提升,显示出业务调整和新增长点开始发力 。
4.2 AI相关业务分析
搜索结果并未提供独立的“AI业务”收入占比数据, 。这是因为AI已深度融入公司所有业务板块。从业务分部来看:
2024年,智能汽车业务作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增速有所放缓,但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软件业务则实现了增长 。AI技术的赋能,特别是在AI PC、边缘计算等领域的突破,预计将为智能软件和物联网业务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4.3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中科创达将技术创新视为生命线,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研发费用及占比逐年攀升:公司研发投入从2022年的12.18亿元(占营收22.36%)增长至2023年的14.58亿元(占营收27.82%),再到2024年的16.0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29.75% 。这一比例在A股上市公司中处于较高水平,充分体现了其对未来技术布局的决心。
研发投向:研发资金重点投向了机器人、AIPC、大模型、元宇宙等前沿技术与端侧产品的融合领域 。尽管搜索结果未能提供AI相关项目的具体研发支出占比, ,但从公司的战略和公告来看,AI无疑是其研发投入的核心方向。
4.4 市场份额与专利(数据缺失说明)
需要明确指出,本次研究的搜索结果中,并未包含中科创达在中国边缘AI市场或其它细分AI市场的具体份额数据, , ,也未能查询到其2022至2024年间AI相关专利申请的具体数量及增长趋势, 。同样,关于其Rubik大模型与其他竞品的详细性能基准对比数据(如推理延迟、TOPS/W)也暂未披露, , 。
5. 竞争格局与差异化优势
中科创达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其竞争对手既包括技术巨头,也包括细分领域的专业厂商。
与华为的比较:华为是中科创达在智能汽车、物联网、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最直接和强大的竞争对手 。华为拥有从芯片(昇腾、麒麟)到操作系统(鸿蒙)再到云服务的全栈自研能力和强大的品牌生态。相比之下,中科创达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其 “中立性”和“开放性”。对于不希望被单一巨头生态系统绑定的客户(尤其是非华为系的终端厂商和车企)而言,中科创达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技术平台提供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广泛支持各类芯片平台,为客户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 。
与寒武纪的比较:寒武纪是一家专注于AI芯片设计的“硬科技”公司 。中科创达与寒武纪并非直接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伙伴关系。中科创达将寒武纪等公司的AI芯片集成到自己的解决方案中,共同服务于终端客户 。两者的定位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提供核心算力引擎(芯片),一个构建承载引擎的整车或系统(解决方案)。
核心差异化优势总结:
深厚的操作系统功底:长达十余年在Android、Linux等操作系统领域的耕耘,使其具备了将AI能力无缝集成到系统底层的独特优势,这是许多上层应用型AI公司难以企及的护城河。
广泛的芯片生态支持:作为高通全球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与其他主流芯片厂商保持良好关系,使其能够始终站在最新硬件技术的前沿,并为客户提供最优的软硬件组合。
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从硬件参考设计、驱动、操作系统,到AI算法、云平台,再到行业应用,中科创达提供的一站式“交钥匙”服务,大大缩短了客户的产品开发周期。
6. 未来发展前景与展望(截至2025年9月13日)
展望未来,中科创达的发展前景与AI技术,特别是边缘AI和端侧AI的演进深度绑定。
6.1 增长驱动力
边缘AI与端侧AI市场爆发:全球AI正从云端向边缘和终端迁移,这是一个确定性的长期趋势 。据IDC等机构预测,中国边缘计算及端侧AI市场在未来数年将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达到数千亿甚至万亿人民币级别 。中科创达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无疑将成为此轮市场扩张的主要受益者。
智能汽车的“软件定义”深化: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演进,软件在汽车价值链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对高性能智能座舱、高级别自动驾驶以及整车操作系统的需求,将为中科创达的汽车业务提供持续且强劲的增长动力 。
AI PC开启新增长周期:AI PC被认为是PC行业的下一个革命性机遇,市场渗透率预计在2026年达到50%以上 。中科创达凭借其与高通、微软的战略合作,以及在操作系统优化和端侧AI模型部署方面的能力,已在该领域抢占了有利身位,有望开辟全新的增长曲线。
大模型在终端的普及:中科创达在模型轻量化方面的技术积累和其“魔方Rubik”边缘大模型,将使其在推动生成式AI等大模型能力下沉至手机、IoT设备和机器人等终端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6.2 挑战与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来自华为等垂直整合巨头的竞争压力依然巨大。同时,其他操作系统厂商、软件服务商也在积极布局AI,市场竞争将日趋白热化 。
盈利能力挑战:持续的高研发投入虽然构筑了技术壁垒,但也对短期盈利能力构成压力。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与提升利润率之间取得平衡,是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
对关键伙伴的依赖:公司与高通等核心伙伴的深度绑定是其优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供应链和合作关系风险。
6.3 结论
综合来看,中科创达已经成功地从一家智能操作系统提供商,转型为AI时代关键的平台技术赋能者。其“OS+AI”的双轮驱动战略,精准地把握了AI技术向边缘和终端渗透的产业脉搏。公司通过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将自身定位为连接芯片与应用的桥梁,展现出独特的平台价值和差异化优势。
截至2025年9月,中科创达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智能汽车、AI PC和智能物联网三大业务板块均处在高增长的AI赋能赛道上。尽管短期内面临盈利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但凭借其深厚的技术护城河、清晰的战略路径和强大的生态网络,中科创达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将持续的研发投入转化为更加丰硕的市场回报,巩固其在全球智能终端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成为AI普惠时代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AI浪潮下中科创达的作用及发展前景综合研究报告
最新资讯
相关资讯
-
全球AI专利排行榜TOP100:44家中国企业入榜,平安集团位列第三
-
6 款免费且实用的 AI 视频创作工具,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
-
【Coze工作流搭建实操教程】Coze智能体工作流一键生成“认知觉醒“短视频,全流程保姆级教学!
-
深度解析!AI应用架构师的智能办公AI助手设计秘籍
-
AI Agent 全攻略:开源工具 + 商业产品盘点 + 技术架构拆解,助你快速入门智能体
-
pocketpal怎么安装deekseep
-
抖音豆包app下载官方正版v10.3.0官方安卓版
-
deepSeek本地部署包下载+AI智能体部署全攻略!
-
电脑上怎么并安装AI助手脚本:插件安装方法与使用详解合集
-
OpenAI GPTs集成功能上线:将最火爆的AI助手与数千款应用软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