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人小柯的作品家喻户晓。北京欢迎你最熟悉的陌生人稳稳的幸福因为爱情等你爱我,这些都是小柯的作品。


在采访中,他称自己是“音乐创作人”,其实作词、作曲、编曲、演唱,他样样都能来。


当坚持真实的创作者遇到虚拟世界做出的音乐,会有怎样的碰撞?近日,长江日报读+记者专访小柯,在他看来,目前很火的Suno AI是一个娱乐产品,可以把它当工具,但不能依赖它。他自己则会将其“反着来用”,“参照它就像照镜子一样,它如果写出了一个作品,一定是基于大数据经验写出来的。创作者要把音乐做出灵性,就千万别跟它一样”。


Suno AI是什么?


Suno AI是第一个现象级音乐生成产品,近日Suno上线了V3版本,让所有用户都能作曲。你只用输入你期待的音乐风格、主题等,就能得到从主歌到副歌、间奏、过渡段、尾奏,旋律的层次感和递进感都十分鲜明的音乐作品。

反着来用,它生成啥你就别做啥


读+:作为一名专业的音乐人,您了解Suno吗,是否试用过它,您有兴趣使用它吗?


小柯: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是基于人类的经验来输出的,如果让它来模仿某一个人的作品,那是非常容易的。一个成熟的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是很明显的,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他的”——一个人去模仿另外一个人的风格是很难的,但这对于人工智能是容易的,它就是干这个的。


Suno作的曲我听了,在我听来,它还是一个模仿型选手,它基于世界上现有的音乐在创作。当然它现在还很初级,当它学习能力更强大后,它的确可以替代掉很多人。


读+:您在自己的抖音号里也发布了一个小视频,大意是“Suno来了,我失业了”,代表的就是一部分音乐人的危机感吗?


小柯:哈哈,那就是个段子,我故意这么取的标题。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危机感,反正每个真正有危机感的人都不会承认这点吧,就像得了心理疾病的人一般不承认我病了一样。


音乐创作者也分两类,一类是服务业,另一类是创造业。比如你只是做交差的活儿,那就很容易;但你要做与众不同、充满灵性的创作,那是不容易的。


我的那条视频发了之后,也有人语重心长地跟我讲,你别乐,等着吧。但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是一个乐天派。我觉得人类和人工智能是两拨群体——当人类被人工智能干掉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被干掉,而不会有幸存者。


读+:您在心底其实没有承认Suno能创作出真正的音乐?


小柯:我其实接触人工智能非常早,2017年的时候我就写过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音乐剧,也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那时候大家还觉得那是个遥不可及的事儿。我也曾经协助微软做数字人小冰,它可以写诗,也可以模拟一些声音,我是这个数字人音乐方面的顾问。


所以,我认为Suno应该定位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是我们的依赖,它可以提供一些思路。但是如果我用的话,我会反着用,我会把它当镜子来用。


举个例子,有网友试着用Suno生成了主题为李白:将进酒的音乐。网友给它输入关键词,它写出了一个这样的音乐作品,好,那我就不要再去制作这样的音乐了,因为它一定是基于大数据写出来的,它是通过综合世界上所有有关将进酒音乐写出来的东西,那咱们就别写成这样的——严格来说,用我这种思路来完成这件事情,才是真正对人类最有效的帮助。


回到我刚才提到的我录的那个“要失业了”的调侃视频,一些朋友说,你别挑衅人工智能,我说我确实是在“挑衅”,但是“很严肃地挑衅”。我想告诉做音乐的朋友,它就是个工具,要反着去用它,它不是你的拐杖,而是可以映射出你的另一面的工具。


不要再去利用和模仿它输出的东西了,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做到与众不同,你的作品才有独特的价值。



科学家和艺术家想的是两套思路


读+:不懂音乐的小白运用Suno轻轻松松地去创作,作为音乐创作人,您认为这是在做艺术,还是一种娱乐行为?


小柯:我把Suno定义为一个娱乐产品。目前来看,我相信研发Suno的人的理想是让用户成为艺术家,这是科学家的理想。但事实是,科学家其实也不太知道艺术家的想法。


正经音乐学院里学作曲的人早就开始做电子乐了,他们做电子音乐一个核心的原因是他们需要音乐不停地创新。很多人不爱听现代音乐,是因为觉得现代音乐难听,因为好听的旋律和节奏都已经被16世纪到19世纪的那帮音乐家写尽了。无论你写出怎样优美的旋律、激动人心的构架,你都会在那些古典音乐大师身上找到影子。


但最终,音乐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甚至是一种哲学思想——这是音乐真正的脉络与精神。这是艺术家想的事情,但是科学家想的事是把所有音乐的东西全混在一起。


打个比方,一个是所有人吃过的饭,一个是所有人没有吃过的饭,这是两套思路。


读+:人人都能创作,人人都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Suno也许会变成一种新的社交模式,您会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小柯:我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第一个穿牛仔裤的人,都会很羡慕,直夸“真漂亮”,但当每个人都穿牛仔裤的时候,我们就视而不见了。你看这两天Suno的热度在慢慢下降了,这过去才两个星期呢。这就是个流行事件。


当每个人都在很普遍地用它的时候,它就失去了稀缺性,到最后世界上还是物以稀为贵。灵感是创作中最宝贵的东西,我倒是期待人工智能赶紧地大力地发展,这样才显得我们人类的思考更值钱。


也许到最后,人工智能唯一欠缺的就是像人类一样去生活,它可以去学习,但是它缺少感受,这和学习是两回事儿。同样,领悟性和理解力也是两回事儿——它在理解力上、在学习程度上远远超越人类,但是它的感受力和悟性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有一天,如果它的理解力和悟性以及感受力都能够超越人类的时候,那人类就真的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