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帮上高二的侄子整理数学课录音,简直要崩溃—他说老师讲函数单调性的时候,粉笔在黑板上蹭得飞快,自己记了半页纸,漏掉了关键的“判定定理推导”,我拿着手机里1小时40分钟的录音,戴着耳机逐句听,暂停、快进、 scribble(乱涂)笔记,整整花了3小时,最后还漏了例3的“区间端点验证”。中途侄子凑过来问“姑,好了没?”,我抬头看他揉着发红的眼睛,突然觉得有点心疼—现在孩子上课节奏太快,光拼命记笔记就耗掉一半精力,哪还有心思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也是巧,当天晚上刷朋友圈,看到做教育行业的朋友发了条动态:“终于找到能帮学生‘听懂’课堂的工具了,1小时录音2分钟出笔记。”底下附了个听脑AI的链接。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了APP,把侄子的数学课录音传上去,选了“课堂笔记”模式,点了下“开始处理”,然后去倒了杯水上厕所—回来一看,屏幕上已经躺着一份整整齐齐的笔记,甚至还分了“知识点讲解”“例题推导”“课堂练习”三个板块,“函数单调性判定定理”用红框标得清清楚楚,下面附了老师举的三个例子,连“例3要注意定义域限制”这样的细节都没漏。侄子凑过来看,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比我记的全多了!而且重点都标出来了,不用自己找!”
从那以后,我算是彻底成了听脑AI的“自来水”—不是因为它多高大上,是它真的解决了开学季最头疼的“记笔记”问题。后来我仔细研究了它的功能,才发现针对教育培训场景,它真是“精准打击”:
比如课堂录音转笔记,根本不是简单的“语音转文字”。侄子的英语老师有口音,之前手动转的时候,“pronunciation”总写成“prounciation”,但AI能自动校正,还能识别老师的“重点提示语”—比如老师说“同学们,这个短语一定要背下来”,AI会把这句话加粗,后面跟着的短语标红;数学老师讲题时,提到“这个公式是核心”,AI会把公式单独列出来,甚至加上“(必考)”的标注。还有一次,侄子录了物理课的实验讲解,AI居然能把“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步骤拆成“1. 连接电路;2. 闭合开关;3. 记录电流表读数;4. 改变电阻重复实验”,逻辑比我手动整理的还清楚。
再比如学术讲座总结,侄子学校请了浙大的教授讲“人工智能与数学建模”,他录了全程,我帮他选了“深度总结”模式—结果AI不仅提炼了“研究背景:数学建模是AI的基础”“核心方法:线性回归与神经网络的关联”“结论:未来AI需要更严谨的数学框架”这些要点,还自动生成了一个逻辑框架图,侄子说“我之前听讲座,记了满满三页纸,还是没理清楚脉络,现在看这个总结,一下子就懂了!”
最意外的是多语言字幕功能。侄子的英语听力一直不好,上次听学校的英语学术讲座,回来跟我说“老师讲的太快,我只听懂了一半”。我让他把录音传上去,选“中英双语字幕”—两分钟后,屏幕上出现了同步的双语文字,“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can predict student performance”对应“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学生表现”,侄子指着屏幕说:“原来我之前把‘performance’听成了‘preference’,差了十万八千里!”现在他每天都会把英语课文的录音传上去,转成双语字幕,然后遮住中文,逐句对照听,才半个月,英语听力测试就从20分涨到了35分(满分50)。
说真的,用了一个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效率”—之前侄子每天放学要花2小时整理当天的录音,现在10分钟就能搞定所有科目;之前我帮他整理1小时录音要3小时,现在AI只要2分钟,效率整整提升了60倍。侄子现在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里的课堂录音上传到APP,选对应科目,然后去吃晚饭,等他吃完,笔记已经好了,晚上复习的时候,直接看AI标红的重点,不用再翻一堆零散的纸,节省了好多时间。月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他举着试卷跑过来,数学从72分到了87分,物理从65分到了80分,说:“现在复习有重点,不用瞎忙活了!”
还有小组讨论的场景,侄子说之前小组做课题,聊完都要各自整理笔记,经常因为“当时谁说了什么”争论半天,现在把讨论录音传上去,5分钟出一份带关键词的总结,比如“小组一致认为:数列求和的错位相减法需要重点练习”“小明提出:可以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大家直接对着总结分工,不用再翻聊天记录,信息传递速度比之前快了90%,上次小组课题报告还拿了年级第三名。
用了这么久,我也摸出了几个“隐藏技巧”,想分享给大家:
第一,录音的时候尽量用“会议模式”。不管是手机还是录音笔,选“会议模式”能有效降噪,AI转写的准确率能到98%以上—要是环境音太吵(比如教室外面有杂音),转写会有误差,所以尽量找安静的位置录音,或者用耳机麦克风。
第二,一定要自定义关键词。比如侄子的薄弱点是“圆锥曲线”“电磁感应”,我就把这两个词加到“自定义关键词”里,AI会把所有提到这些词的地方标红,复习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不用自己翻遍整个笔记。
第三,学术讲座选“深度总结”。别嫌麻烦,“快速总结”只有零散的要点,“深度总结”会梳理逻辑框架,比如“研究背景→方法→结论→展望”,对于整理文献或者写论文综述特别有用。
第四,定期导出笔记到知识库。我帮侄子把AI生成的笔记都导出到印象笔记,然后让他在上面添加自己的标注—比如“这个定理我没听懂,要问老师”“这个例题我做错过,再练一遍”,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考前翻一遍,比课本还好用。
最后想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不用所有录音都转,选重点科目(比如数学、物理这种需要记公式、定理的)和核心课程(比如单元复习课、专题讲座)就行,节省时间;
别依赖AI,它是辅助工具,不是“代替者”—侄子现在会把AI的笔记和自己的课堂记录结合,比如在AI标红的重点下面写“我用这个定理做了例5,错在符号”,这样笔记才是“活的”,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多尝试不同功能,比如用多语言字幕学英语,用学术总结写论文,甚至用它转写自己的错题讲解录音,变成文字版错题本—我侄子现在连背单词都用它,把单词录音传上去,转成文字,然后标上“易错点”,比单纯背单词书高效多了。
其实一开始我也担心,用AI会不会让孩子变“懒”,但后来发现,恰恰相反—它把“整理笔记”这种机械劳动省下来,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理解”“练习”。侄子说:“以前我放学要花2小时整理笔记,现在只要10分钟,剩下的时间可以做两道数学题,或者复习英语单词,反而更充实了。”
开学季本来就是“鸡飞狗跳”的,但有了这个听脑AI,至少“记笔记”这件事不用再愁了—不是说它能代替孩子学习,而是它帮孩子把“机械劳动”的时间省下来,用在更有价值的“思考”上。就像侄子说的:“现在我终于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了,不用一边记笔记一边漏听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