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情感联系。语音交互是即忘形式的,这就决定了它无法承载更具私密性、情感性的交互活动。我们会让语音助手帮我们打开电视、启动扫地机器人,但跟它进行充满情绪色彩、大段大段地闲聊?估计大部分用户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就算自己不介意,被其他人撞到抱着一个音箱喃喃自语也很难不引起误会不是……
三是技术瓶颈。伴随着 NLP 技术的进步,语音助手已经能很不错地完成声纹识别、多轮对话、语义理解等复杂任务了,但距离自然交流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动不动就“我听不懂”“难倒我了”,娱乐消费产品会被弃之高阁,万一企业不小心聘用了这种“智障型”AI 助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难以达到普通用户期盼的准确无误、近似真人的交互效果,带来的就可能是订单的损失和品牌口碑的下跌。
针对这些 AI 语音助手在产业端、市场端的落地尴尬,存不存在可能的解决之道呢?从“工具人”转变为“数字人”,让用户从“声控”转变为“颜控”,就是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给出的一个十分吸睛的解题思路。
让用户跟 AI 多聊两句,数字助理需要具备哪些超能力?
“如果那笙哪里做的不对,主人不要嫌弃我我有在努力呢”——试问听到这种对话,你还会吐槽语音助手偶尔出现的小失误,甚至还有点想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吹毛求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