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最近,中山医院呼吸内科试点的AI电子病历辅助书写系统,让我们看到了AI如何大幅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通过名为“uAI有爱小山-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助手”的AI工具,医生们在病历书写上,从平均20分钟缩短至仅需5分钟,极大节省了时间,助力他们更好地服务患者。
这一智能助手依托联影智能医疗训练出的百亿参数多模态医学模型,通过对真实医患对话的处理,实现了病历的自动生成。助手不仅能够过滤冗余信息,还精准提取病情核心,并结合病人的检查报告与生化指标,按照标准格式生成结构化内容。这种智能化的工作方式,无疑为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东方医院同样引入“医生伴侣”系统,除了支持病历记录外,它还能提供初步诊断和治疗建议。例如,该系统处理了一名患儿的复杂病历,数分钟内给出了与众多专家一致的诊断,这一速度显然超越了传统诊疗流程所需的时间。“医生伴侣”经过训练,已融合了6000多本国内外医学教材,展现出强大的知识整合能力。
沪上这些医院与上海电信、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共同成立了“上海公共服务MaaS(模型即服务)训练及成果转化联盟”,以推动更多医疗场景的AI应用。此次发布的应用场景,除了电子病历书写助手,还包括中山医院的“AI医健助手”和上海电信的“就医小帮手”,这表明AI技术在增强医疗服务的多样性与专业性方面前景广阔。

AI模型通过对传统医疗流程的优化,展现了在用药和诊断方面超越人类的潜力。举例来说,当涉及到复杂用药时,AI可以从200多个维度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年龄及生活环境。这种庞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显然是许多医生无法实现的。此外,公共健康及临床医学领域的语料库也在不断壮大,未来将进一步提升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效果。
随着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推动,医疗、制造等行业的AI模型应用已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问题,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如何合理利用AI技术,同时保证医疗服务的人性化,是整个行业亟需思考的挑战。
整体来看,人工智能在医院的应用提升了医疗效率和准确性,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与风险。我们需要关注AI模型的训练过程是否科学、模型的透明度以及提供的医疗建议是否足够可靠。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利用AI工具来改善工作,而不是被技术所取代。在这个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关注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是每位医疗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