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甫一揭晓

考生与家长又迎来了志愿填报

而这难度同样不小

海量的招生简章、疯传的名师指导

还有可能被 AI 替代的危机

都使得学生和家长们晕头转向

据澎湃美数课

从英语到计算机

没有几个专业

在 AI 冲击这件事上敢说自己高枕无忧

除了可能被AI替代的“远虑”

各位考生和家长关注的

还有各个专业未来从业路径这一“近忧”




01

没有 AI 影响不到的专业

只有 AI 不擅长的能力














过去

选专业常看兴趣志向、就业前景

如今考生家长多了一个顾虑:

到底选什么专业

才不会被 AI 轻易取代?



受 AI 影响的,不只有文科


澎湃美数课分析发现,高校最常设立的 10 个专业,不少都可能受到 AI 的冲击,从英语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没有几个专业敢说自己高枕无忧。



当下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个靠数据驱动的工具。在应用场景明确、复用频次庞大的能力上有着远胜于人的优势。


但在面对需要大量情感与社交互动的场景,决策流程较为复杂的地方,以及现有标注数据较少的知识领域,人工智能就常常力不从心了。



但让很多人会意外的是,AI 冲击不单单是翻译、秘书学这些文科类专业,包括理学、工学在内的专业,都有被人工智能影响的专业,例如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大学选什么专业,不用担心被AI替代?各专业都去干啥了?来看数据→


不过,澎湃美数课分析指出,诸如销售、客服、软件研发这样的职业招聘需求依然位列招聘市场的前十位,一方面是因为“AI 对岗位的替代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和求职者同时在进行积极应对”。


考生在选择专业后,还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趋势,学会将 AI 等新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传统印象中的文理工农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学科在融合,我们的能力也需要多元


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冲击,很多高校的人文社科在突破固有边界,探索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深度交融


今年 3 月,复旦大学一度被传文科专业要缩招,但其实是误读。2025 年复旦本科招生名额中,人文社科背景的依然占到了 30%,只是其中有 1/3 是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不仅文科在寻求融合,早在 2019 年,教育部就明确提出构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与新文科,推动文理深度融通,打破学科壁垒



“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未来的本科生而言,只学单一学科一定不够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近期在接受《看天下》杂志采访时说。


尽管交叉专业如何培养还需要时间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攻城拔寨,选一个专业、学一种技能、一碗饭吃终身的时代正在结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选择优先培养那些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你去做的事——形成自己的认知框架,AI 可以为你提供建议,但最终做决定的人还是你;丰富自己的表达协作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只是简单的字符传递,人有情绪有感情,不用按概率来说话;好好锻炼身体,不做“脆皮”大学生……


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 AI 的发展而过于焦虑,因为新技术在终结一些旧职业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需求。就像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最近给高考考生的报考建议结尾所说:“每一代年轻人有每一代人的机遇。”


02
很多岗位并没有那么“专业对口”



读师范做老师、考新闻当记者、

学金融以后去银行

多少家长为自己孩子选专业出谋划策时

都默认了读什么专业

就要从事对口行业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多数专业的去向并不单一


据澎湃美数课统计分析,在 92 个专业门类中,实际从业与职业预期一致的专业是少数,不太一致才是多数。



什么专业去向很专一?建筑类、计算机类、中医学类等专业就属于实际从业与职业预期较为一致,其中部分专业通常具有明确的执业资格或行业认证路径,例如医师资格考试、注册建筑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毕业生的从业方向更为集中。


而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等专业则属于另一种类别,从业广泛型的大众专业——毕业人数众多,从业去向不一。比如,法学类的学生普遍期望以后当律师,但毕业生更多去当了公务员。


跨行业工作的情况在上述专业中相当常见。曾是法学专业出身的林佳慧(化名)就在读书过程中改变了想法。在大学期间,她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强烈的“逆反”情绪,认为“能看到的世界好像不是金融就是法律”。因此,林佳慧在毕业后选择去了新闻行业,这个能让她“接触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的领域。


“我还是觉得专业没那么重要,在一个综合性大学里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学科和朋友比较重要。”林佳慧分享她的感悟时说道,大学期间积累的知识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挥作用



你的未来,不会被一次选择就框死


林佳慧的感悟不是个案,一些专业本身就不会集中流向某个单一行业。数据显示,在公共管理类的学生中,56.1%的去向难以被归类为同一行业的地方,其次是社会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类。


以公共管理类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到环境污染与资源分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关注的是这些横跨多个部门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其就业去向自然多种多样。



此外,在数据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不少专业的学生将“考研”列为期待发展的 Top1 出路。比如,农学类有相关数据的 26 个专业中,有 92.3%都选择考研为最期望从业的方向。而理学、历史学、工学等门类,期望考研深造的比例都超过了 60%。


尽管从 2024 年开始,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下降。但在一些“双非”院校,考研热潮依然不减。比如在云南的玉溪师范学院,2025 年全校考研报考人数达 1180 人,较上年增长 15.23%。此外,据高考直通车统计,深圳大学在 2025 年再次以 2.1 万的报名人数成为全国考研报名数最多的双非院校。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5 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有 78%的学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在求职时具有明显优势。而关于考研动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亲人朋友鼓励、建议和要求下考研,还有一部分学生因受到周围同学影响而考研,这两种情况的考研学生占比为 38%。



有些职业,是有专业门槛的


相比之下,计算机、土木等专业的确相较其他学科有着更清晰的职业路径。


有的专业还会集中流向某个难以被界定为“本行”的行业。比如,读物理、历史和数学等专业的,大概率会流向教育行业。


这类基础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理论与学术思维训练,想要本科后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相对困难。中科院物理所就曾撰文写道:“目前市场上直接对口物理学专业的工作岗位很少。而物理学院和培养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默认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的”。


因此,这些专业如果不继续深造从事科研,许多毕业生会将教育行业作为主要从业选择。


实际上,所谓“就业宽”或“就业窄”,其实没有绝对的好坏。路径清晰的专业,适合有明确要求和设想的人;而路径多元的专业,则为尚未确定方向的学生留下更多尝试的空间。针对尚未确定方向的学生,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也可以考虑选择出路更为多元的专业,为大学期间再做决定留足时间。


无论是否符合职业预期,又或者是专业对口,大学里的专业更多是起点,而非设定好的终点。



需要提醒的是

不管是就业去向

还是 AI 替代风险

这些都只是大学专业选择的考虑维度之一

最终大学选什么专业

还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方向、

人生规划等综合做出


祝福考生都能选上自己心仪的专业!





精彩推荐




综合:澎湃美数课、澎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