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陈达希”,欢迎关注!


人工智能手机实用体验及手机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上图:我购买的华为Mate70人工智能手机



2025 年 1 月 20 日,在潍坊华为全屋智能(鸿蒙智家)张丽萍总经理的热情推荐下,我购入了华为 Mate70 人工智能手机。使用一段时间后,深感其便捷与智能。在此,想和大家分享这款人工智能手机的实用体验,同时回顾手机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趋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1984 年底,我在与潍坊市邮电局局长探讨新建工程安装电话总机事宜时,听闻潍坊计划建设移动通讯基站,发展移动通讯。自那时起,我便开始接触移动通讯设备(模拟通信),当时主要是大哥大与 BB 机(1G)。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也用上了 BB 机。1995 年,我拥有了西门子手机(2G),开启了数字功能手机时代。2002 年,诺基亚折迭式手机(3G)成为我的新伙伴,功能进一步丰富。2010 年,三星手机(4G)的出现,让网络速度有了质的提升。这三款手机,见证了数字功能手机的不断演进。


2015 年 1 月,大儿子为庆贺我的七十大寿,送了我一部华为荣耀 8 智能手机,从此我踏入智能工具的使用阶段。2018 年 10 月,我更新为华为荣耀 10 智能手机,2021 年又换上华为 Mate40 智能手机(4G 和 5G),每一次更新都带来了全新的体验。2025 年 1 月,在大儿子的指导下,我用上了华为 Mate70 人工智能手机,拥抱 AI 人工智能技术,开启了全新的智能生活篇章。大儿子的这两次关键举动,让我紧跟时代步伐。



(A)智能手机与人工智能手机的区别


核心能力与功能差异


传统智能手机主要依靠预设程序和云端服务实现基础智能化,像语音助手、场景识别等功能,更多是辅助性的,比如拍照优化、基础翻译等,并且这些功能大多依赖网络和外部算力。而人工智能手机(AI 手机)以生成式 AI 为核心,具备自主决策和内容生成能力。例如,它无需输入特定数据就能生成图像,像在夜空照片中补全月亮;还能进行实时多语言翻译、生成会议内容智能摘要等。此外,AI 手机通过深度学习用户习惯,能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健康提醒、精准的日程管理等。

硬件与算力要求


传统智能手机的 AI 功能多依赖云端算力,本地处理能力相对有限。人工智能手机则需要配备专用 AI 芯片(如 NPU)和更强的端侧算力,以此支持本地运行大模型(如百亿参数模型)。例如,第三代骁龙 8 移动平台能够在本地生成图像,三星 Galaxy S24 Ultra 的端侧 AI 功能大大减少了对网络的依赖,提升了使用的自主性和流畅性。


用户体验与交互方式


传统智能手机往往需要用户主动操作多个 App 才能完成一项任务。AI 手机则通过意图识别实现 “一站式服务”。比如,当用户说 “帮我想句生日祝福”,手机能直接生成个性化文案,而非千篇一律的模板内容。并且,AI 手机还能根据用户的日常行为和环境变化预判需求,例如根据天气状况自动叫车,或者提醒牛奶即将过期等。


隐私与数据安全


AI 手机更加注重本地数据处理能力,以保护用户隐私。例如,三星 Galaxy S24 系列提供 “仅设备处理” 选项,避免隐私数据上传云端,最大程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技术演进方向


传统智能手机的 AI 功能多停留在 “识别 + 优化” 层面,而 AI 手机已经转向 “生成 + 创造”,不仅能够直接生成文本、图像或视频内容,甚至还能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



(B)人工智能手机的投产与市场推广时间


投产与市场启动阶段


2024 年被广泛视为 “AI 手机元年”。华为、三星、OPPO、vivo 等主流厂商纷纷推出多款 AI 手机,如华为 Mate 60(搭载盘古大模型)、三星 Galaxy S24 系列(Galaxy AI)、OPPO Find X7(端侧 70 亿参数模型)等。同时,2024 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手机” 概念,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有力地加速了产业链布局,推动 AI 手机从概念走向市场。


市场普及与增长趋势

人工智能手机实用体验及手机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24 年,AI 手机市场初步爆发。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2024 年第二季度生成式 AI 手机占整体出货量的 18%,预计到 2028 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 54%。从 2025 年起,生成式 AI 功能将从高端机型(如 250 美元以上)逐步向中端机型渗透。例如,OPPO 已将 AIGC 消除功能适配到千元机 GT Neo6 SE,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 AI 技术带来的便利。


未来展望


预计到 2028 年,生成式 AI 手机出货量将超过 7.3 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63%。在技术升级方面,端侧算力将持续增强(如芯片性能不断提升)、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将更加成熟、多模态交互(融合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也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总结来说,AI 手机与传统智能手机的核心区别在于 “生成式 AI 能力、端侧算力及主动服务模式”。自 2024 年全面启动市场推广以来,未来五年 AI 手机将快速普及,成为智能手机的主流形态。消费者既可以关注华为、三星、OPPO 等品牌的高端机型,也可以等待 2025 年后中端价位的 AI 功能普及,以更实惠的价格拥抱 AI 手机。



(C)华为 Mate70 系列手机确实属于 “人工智能手机(AI 手机)” 的范畴


AI 功能深度集成,覆盖多场景应用


华为 Mate70 系列搭载了丰富且强大的 AI 功能,全面覆盖影像、交互、隐私保护等多个重要维度。在影像创新方面,它支持 AI 动态照片、AI 主角时刻、AI 时空穿越等摄影功能。比如,通过 AI 算法能够实现静态照片中的动态捕捉,让画面更具活力;或者保持主体静止而背景动态模糊,轻松达到专业摄影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专业摄影的技术门槛。在智能交互上,“AI 隔空传送” 功能十分实用,用户仅通过简单的手势操作就能实现跨设备传输文件;AI 通话摘要则能自动生成通话要点,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在隐私保护方面,AI 消息随身功能可以监测视线,一旦检测到非机主视线,就会自动隐藏敏感信息,同时 AI 降噪通话通过本地处理减少漏音风险,全方位增强隐私安全性。


硬件与算力支持本地 AI 处理


Mate70 系列配备了专用 AI 芯片(如麒麟 9010 处理器),并对端侧算力进行了优化,能够在本地高效运行大模型任务,减少对云端的依赖。例如,它支持实时多语言翻译、动态照片生成等复杂功能,无需网络也能快速完成。HarmonyOS NEXT 系统更是深度整合 AI 能力,“AI 智控键” 可一键调用预设的 AI 功能,实现快速响应,为用户带来便捷的操作体验。


用户体验升级:主动服务与个性化


与传统智能手机不同,Mate70 系列通过 AI 学习用户习惯,提供主动服务。在意图识别方面,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如 “帮我想句生日祝福”,就能直接生成个性化内容,摆脱预设模板的束缚。在场景预判上,手机能根据用户行为或环境变化,如天气变化,自动触发服务,提醒用户日程安排或进行健康管理,真正做到想用户之所想。


市场定位与行业认可


作为 AI 手机元年的产品,2024 年被普遍视为 AI 手机元年,华为 Mate70 作为旗舰机型,凭借其强大的 AI 功能被多家机构列为代表性产品。在技术合作与生态布局上,华为与科大讯飞合作,实现方言自由说、全屋广播等 AI 功能,进一步扩展智能家居生态,提升产品竞争力。


结论:华为 Mate70 属于 “标准的人工智能手机”。其核心特征包括:具备生成式 AI 能力,如内容创作、动态影像生成;拥有本地化算力支持,减少云端依赖,提升隐私与响应速度;采用主动服务模式,通过意图识别和习惯学习优化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生活体验。



(D)华为 Mate70 系列手机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上实现了多领域的创新,覆盖影像、交互、隐私保护、生产力工具等多个维度。


以下是其 AI 功能的核心应用场景与技术解析


AI 影像与创作能力


Mate70 系列通过 AI 算法实现 “动态照片” 功能,可自动识别拍摄场景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瞬间,生成电影质感的动态影像。例如,静态照片中的人物或背景可呈现动态模糊效果,简化专业摄影的技术门槛。此外,其 AI 分身合成技术能够将不同姿态的人物合并为创意分身图,无需第三方软件即可完成复杂修图。搭载 AI 电影质感引擎,支持实时 HDR、视频降噪和色彩优化,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画面纯净度和明暗对比。结合 AR 功能,用户可在真实环境中叠加虚拟物体,拓展游戏与应用的沉浸式体验。


智能交互与助手功能


小艺助手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如 DeepSeek-R1)支持深度推理与自然语言处理。用户可通过语音或文字指令完成复杂任务,例如生成个性化生日祝福、整理会议摘要,甚至参与创意交流。小艺的 “私语模式” 允许轻声指令识别,提升私密场景下的便捷性。新增 AI 手势技术,用户可通过简单手势(如抓取、滑动)控制设备,例如隔空传送文件或跨设备操作。例如,通过姿态感应器实现无接触截图传输,突破传统蓝牙或网络传输的限制。


隐私与数据安全


基于人脸识别技术,Mate70 系列可智能判断机主是否注视屏幕。当检测到非机主视线时,自动隐藏敏感信息(如密码、验证码)并将内容流转至用户的华为手表,避免隐私泄露。此功能在公共场合(如电梯、地铁)尤为实用。HarmonyOS NEXT 系统结合星盾安全架构,支持端侧 AI 处理敏感任务(如通话降噪、实时翻译),减少对云端的依赖,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生产力与个性化服务


分屏模式下,小艺可自动生成图文摘要、思维导图或问答内容,提升职场人士的信息处理效率。例如,阅读文档时左侧显示原文,右侧实时生成关键要点。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如日程安排、健康数据),AI 主动预判需求并触发服务,例如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带伞、根据冰箱食材推荐菜谱。


技术基础与生态整合


搭载麒麟 9010 芯片和专用 NPU,支持本地运行百亿参数级 AI 模型(如实时多语言翻译),提升响应速度与隐私安全。深度整合 AI 能力,提供 “AI 智控键” 等快捷入口,一键调用预设功能。同时,开放 AI 应用生态,接入通义、讯飞星火等第三方工具,扩展创作与交互场景。


总结:华为 Mate70 系列的 AI 应用体现了 “生成 + 主动服务” 的核心理念,通过端侧算力、大模型集成与场景化创新,覆盖影像创作、隐私保护、高效交互等核心需求。其技术亮点不仅在于功能多样性,更在于通过系统级优化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成为当前 AI 手机领域的标杆产品。



(E)手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综合了通信技术演进、功能创新及形态变革的多个维度


模拟通信时代(1G):移动电话的诞生(1980 年代)


技术特征:基于模拟信号传输,仅支持语音通话,保密性差,易受干扰。代表设备:1983 年摩托罗拉推出首款商用蜂窝电话 DynaTAC 8000X,重达 1 公斤,被称为 “大哥大”。意义:标志现代移动通信的起点,不过用户群体局限于高端商务人群,开启了人们对移动通讯的全新认知。


数字功能机时代(2G):功能扩展与普及(1990 年代–2000 年代初)


技术升级:2G 采用数字通信(如 GSM),极大地提升了通话质量,并引入短信(SMS)功能。设备特点:体积缩小、电池续航增强,诺基亚、爱立信等品牌推出经典功能机(如诺基亚 3310),除了基本通讯功能,还支持基础游戏和日历功能。市场影响:手机逐渐从高端走向大众,成为日常通讯的必备工具,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


智能手机崛起与移动互联网萌芽(3G/4G 时代:2000 年代–2010 年代)


技术突破:3G(2000 年代初)支持视频通话和移动互联网接入,速率提升至数 Mbps,让人们能够通过手机进行视频交流。4G(2010 年代)的 LTE 技术实现百兆级速率,为高清视频、移动支付等应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设备革命:2007 年苹果发布 “iPhone”,首创触控屏与 iOS 生态系统,彻底开启智能手机时代,重新定义了手机的操作和使用体验。Android 系统(2008 年)的开放性加速了多品牌竞争,华为、三星等品牌迅速崛起。功能扩展:应用商店、社交媒体、移动办公等场景全面爆发,手机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更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助手。


全面屏与高速网络深化(2017 年–2020 年代初)


形态创新:全面屏设计(如 iPhone X)取消物理按键,屏占比大幅提升,带来更震撼的视觉体验。技术支撑:4G 网络的成熟与 5G 初期部署(2019 年),推动短视频(如抖音)、实时直播等应用普及,人们能够更流畅地观看和分享视频内容。市场趋势:手机成为个人数字生活的核心终端,广泛覆盖娱乐、社交、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折叠屏与 5G + 万物互联(2020 年代–至今)


形态突破:折叠屏手机(如三星 Galaxy Fold、华为 Mate X)实现屏幕可折叠,兼顾便携与大屏体验,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对屏幕大小的需求。技术驱动:5G 具有超高速率(1 - 10 Gbps)、低延迟(1ms 级)的特点,支持 AR/VR、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为众多新兴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AI 融合:语音助手、影像增强、AI 创作工具(如 AI 绘画)深度集成,大幅提升手机的智能化水平。生态扩展:手机作为物联网中枢,连接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推动 “万物智联”,构建起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环境。


未来展望:6G 与泛在智能(2030 年代及以后)


6G 技术:预计 2030 年商用,速率达每秒数千吉比特(Tbps),支持全息通信、数字孪生等新型应用,将进一步颠覆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方式。技术融合:空天一体化网络、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可能重新定义手机形态与功能,使手机成为真正意义上 “人体延伸” 的智能终端,实现人与设备的深度融合。


总结:手机从笨重的模拟设备演变为高度集成的智能终端,其历程既是通信技术的跃迁史,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重构史。每个阶段的突破均源于技术、市场与用户需求的协同驱动。如今,人工智能手机的出现,正开启手机发展的新篇章,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手机带来更多惊喜。



需要加入蜂农互助专项基金的蜂友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打开:



由“宋心仿蜂业发展基金会”监事兼宣传委员会委员陈达希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