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算法、算力、芯片,或者是那些“卷疯了”的AI应用。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城市,会发现它正在悄悄地改变一切:从我们如何理解城市,到城市自身的运行逻辑。

 

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教授龙瀛的研究中,“城市人工智能(Urban AI)”不是AI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认知框架——它既是一种智能技术系统,也是一种嵌入城市空间、重塑生活方式的“新型基础设施”。

 

本期识途,小蕾给大家分享龙瀛教授关于“城市人工智能”的框架,带你用三个视角理解城市与AI如何深度融合。它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未来城市的走向,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与城市共同进化。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这是相对于“老一代人工智能”而言的。老一代人工智能已有七十年的历史。在城市领域,我们讨论人工智能时,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指智能的算法,还应包括由这些算法驱动的硬件系统。

 

 

那么,人工智能在城市领域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是方法论层面。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城市。

识途 | 什么是城市人工智能,三句话带你看懂底层逻辑! 

第二,是本体论层面。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比如,能够跑半马的机器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人工智能已经深度参与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空间的呈现状态。

 

第三,是实践论层面。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形式的人工智能,都在改变我们治理和建设城市的手段。

 

图:The framework of Urban AI

图源:龙瀛《Urb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ory,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我们称之为“城市人工智能(Urban AI)”,并绘制了一个框架图。其中左上角是方法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我们的方法系统;右上角是本体论,展示了它对空间和生活的重塑;第三个部分是实践论,指向人工智能在创造未来、改造当下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城市的硬件,也可以成为我们个人的硬件,比如穿上增强骨骼。这就是“城市人工智能”整体框架的构成。

 

图:外骨骼机器人

图源:央视新闻


 

那么,如何定义“城市人工智能”?它既包括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智能算法,也包括以硬件形式存在的智能系统,比如智能算法驱动的机器人、物联网设备、无人化系统、自动化系统等。它以这两种形态存在,并正在成为城市中一种新的、重要的基础设施。它通过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促进城市研究,二是重塑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三是在创造未来城市的过程中发挥力量。

 

图: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


 

实际上,这些变化已经在发生,并将在可见的未来继续深化。它对城市科学家、普通公众和从业者都具有重大意义与潜力。

 

 

「识途」从「城市蕾好」的科普精髓中孕育而生,是对城市探索旅程的深化与延伸。作为原栏目衍生的子系列,我们将继续沿着城乡与社会发展的轨迹前行,通过专访深入触达不同行业和领域,洞察智慧城市运营的每一环节,结合“人、地、财、产、政、文、技、数”城市发展的八大要素,探寻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

 

如果城市是书,漫步便是阅读的艺术。在「识途」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漫步,每一期节目都将通过专访中的一瞥,带你窥见那些各个行业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的城市足迹,深入讨论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运营的洞察与远见,和大家一同阅读,一同识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