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在捐赠页面使用AI合成照片,网友质疑此举涉嫌“骗捐”。1月10日,涉事店铺客服告诉南都记者,此举遵从当事人意愿,是为了保护受助对象的隐私。成都市民政局则指出项目中不应使用AI合成的老人图片,要求立即整改。
当AI技术介入公益事业,会否带来伦理争议?而在公益事业中,相关组织机构又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技术?为此,南都记者采访了人工智能专家、互联网研究者与公益人士,探讨技术与公益的关系。公益人士英楷告诉南都记者,“AI并非用来模拟感性,例如‘凸显受助对象有多惨’,而应该提供理性的分析。”
“AI制图可能挑战公益的真实性”
南都此前报道,此次涉事募捐项目为“80多岁的周奶奶照顾瘫痪的老伴,女儿又得重病,帮她筹生活补助”。该项目的发起机构为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已筹善款5882元,捐赠人次1050次。该募捐页面显示了3张老人的图片,网友质疑是AI合成照片。
1月10日,涉事店铺客服回应南都记者称,该链接以周奶奶的故事为展现内容,出于遵从当事人意愿以及对受助对象的隐私保护,在图片使用方面采取了智能化处理,但图片备注信息有遗漏。
对此,成都市民政局对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约谈,指出项目中不应使用AI合成的老人图片,要求立即整改,整改情况向公众公开。
同时,该局要求全市慈善组织在开展公开募捐活动中,必须确保文字、图片等内容真实有效;使用个人照片时,须征得当事人授权同意,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应使用虚构图片。
在公益事业中,利用AI技术合成受助对象照片,这一操作是否合理?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告诉南都记者,“运用AI制图对于隐私保护具有一定意义,但在公益语境下,还有更重要的要求,就是‘真实性’。”
吴沈括指出,如果运用AI制图,可能会造成对公益事业真实性、透明度的挑战,也会影响公众对公益组织或相关平台的信任。
2023年7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十二条指出,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亚太人工智能学会执行主席雷渠江向南都记者分析,“如果相关组织不对生成内容进行标注,可能会存在很多风险。”例如受助对象信息造假、欺骗捐赠人等。
而在公益人士英楷看来,以“保护隐私”为由利用AI制图并不存在其必要性。
“利用AI制图,只是让画面看起来比较有冲击力,但并未给捐赠人提供更多有效信息。如果说保护隐私,为什么不画一张大树或者城市风景照呢?”
“应让AI为公益事业提供理性分析”
AI技术的大潮已然掀起,它逐渐介入并且赋能各行各业。在公益事业中,相关机构组织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技术?
作为业内人士,英楷提出,AI并非用来模拟感性,例如“凸显受助对象有多惨”,而应该提供理性的分析。
“很多公益组织可能欠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能力、提炼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是可以通过AI技术来进行辅助完成的。”
例如,公益组织可以借助AI技术撰写项目书,形成活动框架,“或者提出建设性建议,比如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第二步应该怎么做。”
雷渠江表示,“AI能够做很多事情,比如将重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推送至医药企业或机构,帮助研发新药;或者将捐赠信息分发给各个渠道,提高受赠率。”
此外,雷渠江还提出了一个设想:可以让AI自动采集病人信息,包括病历和身份信息,并进行自动审核,类似于AI公证处。但AI的此类管理权限必须握在政府手里,不能落到任何商业机构手中。
吴沈括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可以通过定向披露的方式,例如通过权威机构披露病人信息,以最大程度实现“保护隐私”和“保障真实”之间的平衡。而信息披露的程度,要依据公益场景,以及公益事业的基本原则。
采写:南都记者 周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