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为肿瘤患者带来什么?
2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宣布,与腾讯携手成立肿瘤专科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的核心发展战略是以计算机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等五大“靶点”,涉及包括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等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表示,医院将在AI和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孵化多个体现肿瘤专科医院特色,应用于患者服务、临床诊治及医疗科研的智慧医疗项目,全面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让患者找到最合适的专家
两年前,肿瘤医院已开始相关探索。

“2017年,医院在全国首推基于电子就诊卡的全流程扫码就医服务模式。患者只需在微信上办理一张电子就诊卡,便能在‘掌间’实现精准预约、网上挂号、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等多项功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吴炅介绍,此举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一张电子就诊卡有效破解患者既往‘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的问题。在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确给我们看到了漂亮的‘成绩单’。”吴炅说。
在上述基础上,腾讯医疗健康团队从2017年起开始助力医院智慧化建设,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供针对肿瘤医院的精准预约、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解决方案,助力互联网+医疗发展,方便患者、惠及患者的溢出效应极为显著。
肿瘤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董枫说,以精准预约为例,患者通过上传外院的诊断报告,医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筛选,疑难重症患者可以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可以实现“精准匹配”,找到最合适的专家,“目前已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由于需要病人进一步的诊断报告等详细资料,也有效打击了号贩子,同时让那些真正需要‘大牌’专家诊治的患者无需等候数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吴炅透露,从2018年3月实践至今,这些通过精准预约的病人,开住院单的比例高达60%-70%。
除了精准预约,医院还陆续上线了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服务。
其中,用药助手已具备42种常见肿瘤药品知识库,为复诊患者提供肿瘤药品的智能查询及药师监管下的智能用药指导服务,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促进良好治疗效果的达成。而肿瘤智能问答,则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对话的方式向患者提供精准科普、康复提导、就医咨询等服务。
加快临床试验开展速度
肿瘤专科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会给医院带来什么?
院方透露,近日,“复旦肿瘤”微信服务号又上线了新功能——AI技术支撑的临床试验招募,促进临床研究受试者宣教和入组流程优化,提高肿瘤药临床实验入组效率,让有适应症的患者更早用上对症的药物。
肿瘤医院临床试验管理机构办公室工作人员刘燕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院临床试验一年约有250项,但部分临床试验受试者入组时间非常短,现场病人咨询多但匹配度低,需要在短时间找到合适的患者并不容易,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也需要“加速度”开展,“一旦有了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通过筛查病人上传的资料、病例报告等,AI智能匹配,最终选择合适的病人入组,大大加快入组临床试验的时间。”
院长郭小毛表示,未来医院将以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新的起点,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深入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
吴炅称,肿瘤医院和腾讯公司在医疗AI和大数据领域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基础,初期建立了7个研究团队,带头人有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放射诊断科主任彭卫军教授、超声诊断科主任常才教授等,他们均是权威临床专家。
仅仅有临床专家是不够的。院方透露,新建立的实验室在腾讯公司的科技实力基础上,还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刘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阮彤、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会士郑冶枫博士、原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医疗专家周祺博士等担任顾问专家团队,不断探索医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为临床科研提供更强大的科研平台,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