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最大的数字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该校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围绕培养新时代数智工匠的目标,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育人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全要素统筹、全过程参与、全链式培养,打造人工智能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实现“教育域”“职业域”“技术域”“社会域”的协同共生。

全面应用智能技术,打造数“志”红心文化

学校依托教学课堂项目,将虚拟VR技术运用到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建设中,推进革命纪念馆仿真线上场馆资源、革命场景模拟仿真还原等红色文化的资源构建和共享。

(红色文化融入线上课程资源   融媒体记者李佳辉制)

数字传媒系寻找专业教学与红色基地合作的契合点,将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设计中,把好故事与好思想结合,通过创新“知识点+红色案例”的教学模式,让红色文化被学生“自然而然吸收”。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会说话”的门券、“会说话”的照片、青春隔空红歌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实现了红色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双重魅力,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红色精神。影视媒体社团拍摄红色题材宣传片、PS设计社团制作红色主题海报,浸染家国情怀。

全力彰显职教特色,打造数“职”工匠文化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人工智能校园文化育人新模式

学校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元素融入思政大课堂,建设虚拟与现实结合、线上与线下交互的立体化教辅资源,打造了一个高质量、开放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库。

(2024年劳模工匠进校园   融媒体记者李佳辉摄)

开展“人工智能场景”沉浸式体验类思政课,例如“工厂里的思政课”“实训室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邀请“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行业知名企业家、技能专家、青年能手来校做报告、讲座,将优秀匠人品质融入其中,“劳模工匠进校园”“青年能手面对面”等活动,学校入选2023年河北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校,营造了“崇尚劳动、技能成才”的浓郁校园氛围。

全新搭建应用场景,打造数“质 ”场馆文化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和专业建设,近年来搭建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 两馆一群 ”信息技术类特色场馆联合体,包括软件与计算机博物馆、专业集群成果展览馆、学校数字技能实训基地群。

(中小学生参观软件与计算机博物馆   融媒体记者李佳辉摄)

服务校内师生,开展“科技点亮未来、创新成就梦想”教育活动;联合中小学,组织“看见科技的力量 ”“流动博物馆 ”“科技大礼包”“沉浸式科普教育 ”等研学活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今年科技活动周,3000余名“小孩哥、小孩姐”的“科技探索之旅”职业体验之旅”,学校场馆满足分龄多元导览需求,采用“跨学科融合+沉浸式体验+打卡特色印章”的方式,激发了对科技的热爱和兴趣,认识了新职业,体验了新技术。

全速练就关键能力,打造数“知”实践文化

学校着眼于培养数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目标,积极利用社会实践资源,丰富知识储备、扩展眼界范围,练就关键能力,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

(师生团队暑期社会实践   融媒体记者李佳辉摄)

“AI领航”“未来工匠说”“体验省情、服务群众”“青春对话工匠”等活动50余项,参与人数12000余人次。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师生团队深入保定市阜平县,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既有“智”又有“质”。“人工智能+”实践活动,形成了具有“河软烙印”职教特色鲜明的实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