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两年前Gartner提出“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后,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甲方客户开始认可这种服务形态。在国内,厂商也闻风而动,以各自业务形态为基础,逐渐向上下游延伸,以实现超自动化。

8月10日,36氪在杭州成功举办「解码超能力」WISE2022超自动化峰会,邀请了数十位超自动化服务商、关注这一赛道的投资机构、想要利用超自动化技术提升发展能力的甲方,共聚一堂,共话共论超自动化发展,帮助从业者更好地把握趋势。

在峰会现场,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孙林君以《从RPA到IPA,数字员工进阶发展之路》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在孙林君看来,超自动化平台是从单点、以RPA为底座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AI能力更成熟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流程,实现组织端到端协同。

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孙林君表示,我们现在推动AI和RPA融合的IPA阶段,也是为之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未来,我们提RPA越来越少,提数字员工越来越多,因为RPA是执行规则化的流程,但唯有通过AI技术融合一起,才能变成真正的数字员工。

实在智能创始人兼CEO 孙林君

孙林君:大家好,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今天的主题叫做《从RPA到IPA,数字员工与超自动化》。直奔主题,我们知道RPA的出现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最近几年RPA的发展如火如荼,非常多RPA企业参与到这个赛道里来。虽然说这个赛道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我们看到它的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巨大,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传统RPA存在瓶颈:比如软件控制能力层面,现在大部分RPA通过操作系统底层进行,我们也曾看到过一些RPA产品在各种案例场景无法进行完美操控,包括海外最先上市的头部的RPA厂商。那么这里面就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对于BS架构,用底层能力就能很好操控,而对于CS架构来说,软件操作割裂,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处理,对于软件来说就要不断更迭技术框架,没有见到过的情况想要操控就会变得很困难,这是传统RPA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提升RPA行业的天花板,这也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探索并予以实践的问题。

实在智能孙林君:RPA唯有通过AI技术融合一起,才能变成真正的数字员工|  WISE2022超自动化峰会首先给大家展示的是融合拾取技术,这是我们提出并且首发在行业实现的技术,画面上面有各种软件,浏览器,CS架构的聊天软件,操作底层还有一些其他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融合拾取结合计算机视觉和底层能力在多款软件进行无缝切换,对于用户而言,操作就变得非常方便,降低了RPA使用门槛,这是一种通用软件要素识别的能力,我们不挑软件,不挑操作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Linux各种版本的支持都做得非常好。

以WPS为例,实在RPA的高精度元素拾取

除了要解决CV精度的问题,还要解决速度问题,使之达到和底层原生的拾取是同一个水平。而且用CPU跑起来,模型要求非常小,无论你的界面发生任何怎样的形变,包括对分辨率做很多切换,都不影响机器人稳定运行。仅仅是围绕提升RPA软件操作能力这项核心,我们就已经有十几项的专利,也正是因为提升了这项核心能力,我们的实在RPA能成为一款通用普适的RPA产品。

前面说的是AI增强了RPA拾取软件的能力,AI还有很多能提升RPA天花板的能力,另外一个就是RPA的信息提取能力,RPA通过自动记录我们的这些操作,进行智能流程生成,包括我们基于视频的录制可以快速生成代码的技术,极大地提升我们流程构建的效率,进一步帮助我们用最低的成本挖掘潜在的流程。

如何让RPA流程部署成千上万个机器人并稳定运行,是一个值得行业深思的问题。如果不能稳定地运行,长期的维护成本高企,难以做到提质增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识别到机器人运行异常并且第一时间进行无感知修复,很大程度需要依靠AI发挥作用。举个例子,我们识别到的异常情况,实在RPA能够自动点掉里面弹出来的框,让流程继续运行。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RPA获得了AI能力的加持后,它在拾取能力、效率性能以及使用门槛上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把RPA推向IPA发展,即智能流程自动化,使RPA的能力更加成熟,也为大规模的数字员工打下坚实基础。

RPA是一个底座,执行的是规则化的流程,虽然有智能化加持,但是唯有跟AI技术和AI产品融合,才能变成真正的数字员工。我相信未来我们提RPA越来越少,提数字员工越来越多。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我们的GDP要维持高速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非常大的劳动力的缺口。这个时候,数字员工以智能软件机器人的形态落地到各个行业,模拟人的操作去完成大量重复规则的工作,赋能千行百业,让人去做更高价值更有幸福感的工作,把AI技术渗透到各个行业,这是未来的趋势,更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实在智能的产品围绕AI结合RPA的场景展开。实在RPA与实在IDP(文档审阅)、商业智能(BI)、对话智能(CI)、决策智能(DI)、智能流程挖掘等模块,以及智能外呼、松塔数据中台、实在AI云脑(企业级机器学习平台,集成于实在RPA设计器中)等AI产品矩阵可进行灵活组合,支持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

实在智能超自动化平台

以AI产品矩阵中的智能文档审阅产品(IDP)为例,针对文档审核的识别和信息抽取的实现,靠的是实在智能的全国产全自研的AI能力。文档比对的能力结合RPA,为银行的自动审单、财报审核、合同审核提供了足够的AI能力支撑。

在人机交互领域里,除了文档抽取能力,还有对比审核能力。我们知道机器人跟人进行沟通,多轮交互的背后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和很多系统进行互联。这个时候,RPA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结合RPA,我们可以帮助客户打造契合场景、直击痛点、全流程端到端的超自动化解决方案。

我们再以商业智能(BI)为例,当RPA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如果我们能够很方便进行数据结果呈现,对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报表进行预测,构成RPA+BI的数字员工,能在很多场景实现作用:比如做营销投放,RPA将采集上来的数据自动生成BI看板,我通过RPA+BI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去看各个平台的经营情况,这在场景应用上就非常有价值。

此外,我们还能集成AI云脑的能力,进行智能决策模型训练及部署。通过内置预训练模型支持快速训练,结合用户少量的样本,客户可以用自己的数据,智能一键训练发布模型,更多的数据积累,能做到更高的准确率,这就是我们通过云脑+RPA的能力帮助企业构造另一种数字员工。

超自动化平台是从单点、以RPA为底座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AI能力更成熟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流程,实现组织端到端协同。我们现在推动AI和RPA融合的IPA阶段,也是为之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所说的RPA数字员工,非常适合于运用在存在各种信息孤岛、重复操作、跨应用跨平台等情况下进行操作,其适用的场景是海量的,不挑行业,不挑场景,只要是高度重复的、劳动密集型的,都适合用RPA模拟人工进行自动操作。目前,实在智能已支持1500多家政企客户快速进行数字化转型,包括多个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运营商、金融等行业大型央企国企以及知名新零售和电商品牌企业。实在智能自2019年11月份进入RPA赛道以来,至今已成为行业发展加速度最快的企业,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两年入选了中国TOP100准独角兽评选榜单,现在已将近有400人的规模,并投入了数亿元用于技术研发。3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已经申请了超过40项专利,拥有了接近150项软著,领跑行业。

关于数字员工的思考,我们始终绕不开其底层逻辑——如何以很少的服务成本和维护成本,并且能够大规模稳定在客户现场运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相信数字员工和人类协同,创建全民“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是非常可行的,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办公场景。我们不希望看到企业变成一个靠纯人力大规模输出的发展形态,而是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底层技术的能力解决以上问题,为人类员工分发高效工作的“数字助手”和“智慧秘书”,为千行百业打造出更多的人类好助手、合作好伙伴——数字员工。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