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8
PAGE8
PAGE7
PAGE7
《人工智能基础》教案
课时分配表
章序
课程内容
课时
备注
1
人工智能:触手可及
4
2
认知智能:AI赋能文本处理
4
3
静态视觉智能:AI赋能图像处理
6
4
动态视觉智能:AI赋能视频处理
4
5
听觉智能:AI赋能声音处理
6
6
办公智能:AI提升工作效率
4
7
人工智能应用实战
4
合计
32
项目一人工智能:触手可及
课时
4课时(180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了解人工智能的产业结构与典型应用。
了解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了解人工智能素养与职业规划。
能力目标:
能够使用相关工具提取图片中的文字。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工具解决问题。
素质目标:
发现身边的人工智能应用,锻炼观察事物的能力。
学习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加强对新技术的了解,增强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使用相关工具提取图片中的文字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相关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设计
任务一:?课前任务→考勤→新课预热→问题导入→传授新知→小组讨论
任务二:问题导入→传授新知→课堂互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任务三:问题导入→传授新知→课堂互动→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任务一初识人工智能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组长组织组员扫码观看“人类的智能”视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是智能?
问题2:智能的特征有什么?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新课预热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一些涉及人工智能的背景知识,解释学习本课程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这种变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
试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对我们是否重要?
【学生】聆听、记录、理解
任务导入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说说你身边的人工智能?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知识
传授新知
人工智能的概念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学者对人工智能的观点,并讲解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其实质是对人类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部分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描述如下:
(1)人工智能是研究和设计具有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程序,可执行人或动物所具有的智能行为。
(2)人工智能是一种使计算机能够思维,使计算机具有智力的激动人心的新尝试。
(3)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模型研究智力行为的技术。
……(详见教材)
人工智能的起源与发展
1.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发展时期
发展经历
重要历史事件
孕育期
(1956年之前)
逻辑推理、计算机、图灵测试的出现促进了人工智能的产生
1936?年,图灵提出了一种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即图灵机;1950?年,提出了“图灵测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问世
起步发展期
(1956—1976年)
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相继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掀起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
反思发展期
(1976—1982年)
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使人们开始尝试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接二连三的失败和预期目标的落空使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入低谷
机器翻译等项目的失败及一些学术报告的负面影响,导致人工智能的研究经费普遍减少
应用发展期
(1982—1987年)
模拟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专家系统盛行,并在医疗、地质和化学等领域取得成功,推动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发展的新高潮
1982年,商用专家系统R1开始在公司运行
提出了反向神经网络
低迷发展期
(1987—1997年)
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狭窄、缺乏常识性知识、知识获取困难、推理方法单一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直接以LISP语言的系统函数为机器指令的通用计算机市场崩溃
?【教师】提出问题:
“图灵测试”是计算机科学家图灵设计的关于机器智能的测试,其测试流程是怎么样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聆听、查